郁榕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煙雨紅塵小說網m.dyyx2020.com),接著再看更方便。
最快更新狩宋 !
吐蕃滅佛比唐還要早一些,達磨贊普即位不久即開始大規模的毀滅佛教,除邊遠地區外,吐蕃的佛教基本被毀滅。之后才有唐武宗著名的會昌滅佛。不過佛教的教義還是基本存在的,吐蕃地區是結合了本地原始宗教后形成了“本教”或者黑教,本教的僧侶又叫做喇嘛,漢語成為“上人”或者“上師”。也就是后來的喇嘛教。
不過在此時,由于吐蕃四分五裂,喇嘛教也并沒有統一的教義,畢竟距離現在也不過一百多年而已。佛教剛剛有了一點起色,現在又遇到了柴榮禁佛,大批的中原僧侶出逃,其中相當一部分在周蜀戰爭的時候到了青唐羌地區。
青唐羌的日子不好過,黨項總還保留著正統的文化,很容易被大周接收?,F在走中間政策是要在遼國和大周之間謀求更多的利益。青唐羌則是吐蕃、漢、羌結合的局面,在它的北面,還有強大的回鶻人。也就是說稍加不小心,戰火就會燒到自己身上。
李榮的父親本來在嶺南,后來回到了青唐。李榮從小就被父親送到了寺院,十四歲的時候到了開封學習佛法,三十歲被請到了歸義軍,成為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8,的“上師”,之后被派往青唐羌最大的嗌末部。
在西北諸部之中,青唐羌是與聯系最弱的一只,也是勢力最小的一只。李榮被派過來,其實是多方勢力的共同的結果。定難節度使李彝殷、銀州防御使實際上管轄黨項的李彝景、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、于闐國王李圣天,這些都是以中原政權為宗主的地方勢力。中間夾雜的就是吐蕃六谷部折逋嘉施和嗌末部溫未龍波。
“廣順二年,六谷部曾奏請太祖委派節度使,樞密使王峻請起用申師厚為河西節度使。申師厚用押衙副使崔虎心、陽妃谷首領沈念般和唐末鎮軍子孫王廷翰、溫崇樂、劉少英為將吏,用諸部族長為三州刺史。實則賣官鬻爵,中飽私囊。我等入朝雖由此人引薦,然申師厚以老邁為由,如今已回開封。不想回鎮了?!?
李榮對申師厚頗為鄙夷。
“申師厚少時為盜賊,當兗州牙將時與王峻友善,以哭貧而獲官,無能之輩?!闭f話的是李彝景的兒子李光儼。
主管定難和黨項的其實是一家,李彝殷李彝景時兄弟,李家的來歷不淺,他們的先祖就是漢將李陵,也是北魏皇室拓跋氏之后,因為剿滅黃巢有功,所以說賜姓禮也好?;謴妥嫘绽钜埠?,反正之后他們就全部改姓李了。而定難軍也是這么來的。
不過現在情況不妙,雖然柴榮為了拉攏李家,封李彝殷為西平王??墒钦奂疫@次滅秦等六州有大功,精簡后的折家軍人數雖然減少,但是享受的是和禁軍一樣的待遇,折家祖居府州,在府州一代經營了好幾代。折從阮的幾個兒子都英勇善戰,現在大軍正盯著李家呢。
相對于折從阮敢于舉家搬遷到開封以表示順服的大勇氣。李家沒這個膽量,但是又不敢沒有表示。所以李光儼就出使開封為質。
相對于西北部的這些小部族和藩國,新崛起的渤海就大多了,也強多了。據說是擁有天下最強悍的軍隊。遼軍就是現在。仍然能力壓制的大周軍隊毫無反抗之力,常常勝多敗少。但是遼軍在面臨渤海軍的時候,幾乎是單方面的被屠殺。從北方來想在渤海找便宜的部族回去后已經傳開了,說渤海王是殺人惡魔。渤海王的士兵是草原上的狼神和森林里的精靈組成,只要殺人,不殺光不收手。
渤海據說是甘心情愿地歸屬于大周。但是李家不信啊,如果真有這么強,那不是傻嗎?
李榮和李光儼在臨走的時候提起申師厚,未免有挑撥之意。意思是說如果朝廷派一個貪官壞官過來接管,你渤海王該怎么辦?
高繼沖笑道:“其實朝廷在曲阜辦了一個學院,里面很多學生都在我們這里學習和交流。有一部分也參與了地方的治理,渤海人才少,這是皇上對渤海的體諒。這些學生已經有一部分已經回到了開封,都是從事一些具體地方事務的官員,里面有不少都是難得的人才?;噬弦院笥萌?,不會再是申師厚這樣的舊官吏,兩位有時間,可以去曲阜看看。”
李榮和李光儼對視了一眼,也只能拱手。
“王爺興辦教育,是儒。尚工匠技藝,是墨。創百科之學,遵循的是道。既然是百科,為什么偏偏少了佛?”
“儒道墨其實都是講的天理,也就是道。道最根本的是變化,這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發展的,這就是道。而佛家講的是真言和真理,其實并無真言和真理,所以就只能說虛無就是真。可是就算是虛無就是真,為什么偏偏弄出一個佛祖來給人供養?這就是佛家的矛盾之處。如果說佛家對哲學還有貢獻的話,那就是他的世界觀,三千世界,須彌芥子。我們不是完全不用佛家理論,只是比較少而已。”
見兩個人不是太懂,高繼沖就打了一個比方:“就比如看待生死。道家看的是生和死的過程,甚至從個人的生死看到部族的生死,進而看到國家的生死。就像這大海,我們看的是整個海。但是佛家認為這是虛假的,只看一滴水珠的最后結局,就是寂滅和涅槃?!?
“難道不對嗎?”
“當然不對,因為水不是只有一種形態,它可以從氣態變成液態,從液態變成固態,中間根據環境需要進行變化,每一種形態都是合理的。所以沒有真言和真理。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?!?
高繼沖笑道:“再說實際一點,對于我們整個民族的振興,只要我們做出了努力,個人得到什么,其實也不重要。人會死,就是一個朝廷在不適應歷史的需求的時候也會滅亡。但是我們對我們的先祖的功績卻不會忘記。民為重,社稷次之,君為輕?!?
兩個人愣了半天,拱手而去。
高繼沖說得很多話,他們聽不太懂,因為從來沒有聽過。但是最后一段話是聽懂了。他渤海王要做的是為國為民,留名青史,不在乎個人得失,所以你們挑撥是沒有用的。
這段話被李光儼傳到了開封,馮道聽后嘆了口氣道:“渤海王小小年紀,比我還看得通透?!?
他不顧身體和家人的反對,進宮勸阻柴榮不要親征,因為柴榮親自去佯攻,而只會大軍的必然是駙馬都尉、檢校太傅張永德,而張永德如果說講繼承大位的正統性來說,不比柴榮這個義子差。何況,禁軍中,還有與太祖有直接血緣關系的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。如果真的沒有威脅,太祖臨死前,為什么要把李重進叫到榻前,和柴榮定下君臣名分?
馮道講這些話的時候,并沒有避開張永德和李重進,嚇得張永德和李重進都跪在地上宣誓忠心。而柴榮勃然大怒,直接把馮道趕回家,認為他是挑撥君臣關系,罪該萬死,念在他老邁,不再責罰他,讓他回家閉門思過,不用再上朝了。
高繼沖不知道的是,因為他的關系,馮道一直采取了避讓和不獻一策的態度,多活了兩年。結果有因為他的一句話,還是讓馮道走上和本來要走的差不多的道路。在柴榮出征后不久,就病死了。
馮道一死,失去了庇護,加上柴榮離開開封,一直保持低存在感而求生的淮陰侯劉赟干脆借著求學的名義,跑到了渤海。(未完待續。)